一、主持人(问):听众朋友,南阳市的房屋建筑质量安全有关情况与我们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那是再密切不过了。今天,我们邀请南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立新同志和几位业务科长,就我市中心城区的建筑业有关情况与广大听众朋友进行交流。陈总工,请你介绍一下我市建筑业的情况
答:本土建筑业企业总体情况。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建筑业企业1911家,其中: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1家,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23家,二级总承包110家,三级总承包527家,勘察设计企业甲级8家,工程监理甲级10家。按产值规模划分,2021年,建筑业产值超5千万元的企业179家,超1亿元以上的113家,超5亿元以上的28家,超10亿元的7家,超30亿元的2家。按纳税额划分,2021年,纳税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83家,1000万元以上的31家。目前,我市的建筑业企业已涵盖了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勘察设计、造价咨询等所有资质等级,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业企业主体结构。
建筑业产值完成情况。2021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583.2亿元,总量全省排名第8;产值增速15.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7.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2名;建筑业税收29.87亿元,全省排名第6 。
2022年二季度,建筑业产值243.85亿元,增速11.7%,全省排名第五。上半年,建筑业税收累计入库16.18亿元,减收0.6亿元,降幅3.6%,总量全省排名第5,增速全省排名第6。
二、主持人(问):建筑企业资质改革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我市建筑企业该如何应对?
答:2022年2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从征求意见稿来看,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改革变化非常大,企业如何应对,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本次资质改革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一是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将调整为施工综合资质,改革后的综合资质企业可承担各类工程的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业务,综合资质企业之间竞争变大,原来各类别需取得相应的特级资质,如今只要取得一项综合资质即可承接全部工程。
二是原先的一、二、三级压缩至甲、乙两级后,各个等级的承接范围和影响力差距更大了。在改革后的甲级资质可以承接本类别内所有规模的项目,相当于改革前的特级资质。甲级资质承接范围扩大后,其升级标准和办理难度必然也会相应提升,以前资质根据三个等级划分,升级所用的人员和工程业绩相对平缓,而将来企业要从乙级资质直接升级至甲级资质,所要面临的挑战会更高。
三是取消职称人员、岗位人员、技术工人,理论上申请新的施工资质无需再配置职称人员,为企业进一步减负。同时,原资质标准要求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职称或者建造师执业资格,改为由建造师担任。征求意见稿要求技术负责人必须为一级或二级注册建造师且有工程业绩,接下来,有良好业绩的建造师含金量将大涨。
四是原二级企业原来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改革后与三级企业合并为乙级资质,行业同质化加剧,优势不易凸显,市场竞争会十分激烈。
另一方面是我市建筑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从本次资质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总体上可概括为:扶持综合、甲级资质总承包企业做大做强(少而强)。鼓励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多而专)。鼓励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股权置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建筑业企业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因此,我市建筑企业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一定要积极应对。
一是提升企业资产规模。新的资质管理制度下,建筑企业应当做好工程项目管理,提升盈利能力,扩大企业净资产规模,这样才有利于提升资质,资质提升后又可以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从而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体系。
二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新的资质标准对企业人员的要求更加细化,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注册人员、基层现场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工人缺一不可,这对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培养自有人员,摒弃外借、挂靠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维护企业资质信息。及时准确地更新企业在“四库一平台”中的各项资料及报表,是保证企业资质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注册专业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的数量及施工业绩一定要及时更新,以免影响资质的正常使用。
四是积极应对动态核查。资质改革方案特别强调了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性,新标准下的资质考核由过去的申报考核、年度考核改为申报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积极应对,随时保证现有资源符合自有的资质标准。
问题三:我市办理建筑许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至4.5-31天被省深改办列为红榜通报表扬,请问市住建局,在极致压缩时限、极简优化制度方面是如何做到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国一流的?(市住建局回答)
市住建局回答:2019年我市启动工改以来,市住建局积极发挥牵总作用,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对标国内先进地市经验做法,一项一项找差距,一步一步抓改进,实现改革全方位、全覆盖,全优化。一是持续压缩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认真梳理研究项目审批全流程各环节事项,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全面推行项目策划生成、多规合一、区域评估、联合会商、联合审图、多测合一、联合验收,落实线上线下一窗受理,积极实施容缺办理和告知承诺制,推行“极简审批”,将我市14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4.5-31个工作日,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连续两年,在全省做典型经验交流。二是不断优化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优化办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再造项目审批流程的通知》、《南阳市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备案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优化办理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仓储项目审批手续的实施意见》、《南阳市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管理办法》等90余个配套政策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审批时序、费用减免、精简材料、并联审批、信息化建设等予以规范。三是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市住建局在积极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同时,在系统内实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对口帮扶16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业企业。2021年6月以来,对包联企业持续开展走访活动,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和面临困难,累计收集企业诉求40余条,均及时进行了反馈及落实,企业反响良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按照“极简”审批要求,围绕企业需求,破解审批“瓶颈”,梳理规范非审批事项,加大深层次改革力度,奋力将办理建筑许可这一指标打造成全国标杆,为我市建成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四、主持人(问):请介绍一下在建筑质量管理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一是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为载体,科学划分监管分区,明确监督职责,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增加质量监管的密度、强度和广度,确保质量监督工作全覆盖、无死角,通过努力,目前全市工程质量整体可控。
二是突出监督工作重点。一方面,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机构质量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严肃查处人员配备不齐、人证不对照、人员脱岗等现象。另一方面,实施商砼质量动态考核,严把原材料复试、抽测结果及配合比调整等关键工序,确保商砼进场质量。
三是规范质量监督行为。实现现场质量监督程序化、规范化。
四是严格建筑材料及构配件的监督检查。坚持建筑材料及构配件进场各方检查验收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五、主持人(问):现在有个别房屋在居住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那么请问陈总工,能不能把工程质量投诉处理程序给我们听众朋友们说一下?
答:一是质监站综合科受理投诉后,根据投诉的性质,书面指定责任科室或责任人承办,并将《投诉调查联系单》连同有关资料转交承办人。
二是一般质量问题,承办人应在7个工作日内到所投诉工程的现场,会同责任单位查阅有关资料,询问当事人,并核实投诉情况,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能够确定处理意见的,承办人在处理投诉时应书面明确处理意见、处理时限和对质量责任单位的具体要求,并将相关资料会签归档。
三是涉及严重质量问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处理意见,并与投诉人协商一致后,进行处理。
四是投诉处理结束,承办人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人,并将有关资料归档。
六、主持人(问):近期关于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请介绍一下我市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情况?
答:我市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自5月3日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各县市区迅速响应,快速启动,经过4个多月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至目前,全市累计排查城乡房屋282.63万栋(户),发现隐患房屋9754栋(户),其中重大隐患1562栋(户);全市累计排查经营性自建房10.1万栋(户),发现隐患房屋672栋(户),其中重大隐患12栋(户),现已全部整改完毕。目前,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正在开展“回头看”活动。
七、主持人(问):请介绍一下我市建筑施工领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一)严格落实好三个责任。
一是压实当地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将建筑安全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安全生产总目标进行考核,切实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知责明责、履职尽责。二是压实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每年与各县区住建局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加强风险管控,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三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督促企业加强安全教育,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常态化、规范化管理,从根源上防治安全隐患的发生。
(二)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
按照“四不两直”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暗访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暗访、专项检查3次,出动检查组24个,全市累计检查在建项目456个,发现安全隐患212条,下发隐患整改书128份,执法建议书23份,停工整改书10份。通过高频次的明查暗访,确保了我市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可控。